任鸿斌:高举习近平外交思想伟大旗帜 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贡献力量

2022-10-14 11:00:25 来源:当代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卓越政治智慧、非凡理论勇气,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中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创立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全球经济治理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博大精深,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经济治理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全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论述,牢记“国之大者”,发挥优势特色,果敢勇毅前行,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担当尽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论述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习近平总书记洞察国际风云、把握时代脉搏、引领世界潮流,围绕全球经济治理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实现历史使命与时代潮流高度统一、民族精神与国际主义高度统一、中国气派与世界情怀高度统一,开辟了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新境界。

一、倡导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平等为基础,更好反映世界经济格局新现实,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以开放为导向,坚持理念、政策、机制开放,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建议和诉求,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和融入,不搞排他性安排,防止治理机制封闭化和规则碎片化;以合作为动力,加强沟通和协调,照顾彼此利益关切,共商规则,共建机制,共迎挑战;以共享为目标,提倡所有人参与,所有人受益,不搞一家独大或者赢者通吃,而是寻求利益共享,实现共赢目标。这一全球经济治理观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深刻阐明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改革方向,既契合国际大势,又照顾各方关切;既站在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道义制高点上,又摒弃零和博弈、强权政治等陈旧思维;既与中国的务实行动交相辉映,又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共鸣和普遍赞誉。
二、指明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
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极大促进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逆流”,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剧这一趋势,近年来“世界开放指数”不断下滑、全球开放共识弱化。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历史、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旗帜鲜明指出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积极倡导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多次强调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红利。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也是坚定支持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不会变。习近平总书记以卓越的战略眼光,把准了世界脉搏,开出了管用药方,展现了大国担当。
三、强调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会议上,多次就多边主义的核心要义、基本原则、推进路径等作出深刻阐释,为弘扬、践行和发展多边主义提供重要战略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推行国际关系民主化、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才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要坚持开放包容、不搞封闭排他,坚持以国际法则为基础、不搞唯我独尊,坚持协商合作、不搞冲突对抗,坚持与时俱进、不搞故步自封;多边机构是践行多边主义的平台,也是维护多边主义的基本框架,其权威性和有效性理应得到维护。在世界面临团结还是分裂、合作还是对抗、公道还是霸道的抉择关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回答了“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多边主义、各国怎样践行多边主义”等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不确定不稳定的世界注入正能量,照亮国际社会前行之路,极具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四、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
共建“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及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立足中国、统筹陆海、面向全球作出的重大决策,9年来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成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公共产品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平台。共商共建共享既是“一带一路”秉持的原则,也是中国一直倡导的全球治理观,充分体现了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理念。共建“一带一路”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走的是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互学互鉴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坚持继承创新、主动作为、求同存异、兼容并蓄,是对现有国际机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促进现有国际秩序、国际规则增量改革。各方越来越认识到,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着力提升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能力

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进行探究,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本质是国际经济力量对比重大变化引发国际格局大洗牌、国际秩序大调整;动力是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迫切需要加快建立符合世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治理新模式;规律是顺势而为、善做善成、渐进式发展,而不是一朝一夕实现的。要坚持正确世界观、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增强工作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中保持战略定力、增强综合实力、提升驾驭能力。
一、树立正确世界观,准确判断国际形势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既是大发展的时代,也是大变革的时代。世界经济版图发生的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国际力量对比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前所未有,全球治理体系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新冠肺炎疫情吞噬全球多年发展成果,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重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国际经贸规则重建的“加速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全球发展成为重大时代课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多从全世界、全人类整体利益角度思考问题,既要紧密跟踪国际环境变化的新趋势新动向,又要深入分析世界转型过渡期的新机遇新挑战,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更加积极、建设性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二、树立正确历史观,认清治理变革大势

回顾过去,数百年来国际体系从列强通过战争、殖民、划分势力范围等方式争夺利益和霸权逐步向各国以制度规则协调关系和利益的方式演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及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三大支柱出现,提供了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框架,有力促进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繁荣发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二十国集团逐步成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论坛,全球经济治理从西方主导向全球共同治理转变。当前,“东升西降”“南升北降”深入发展,全球经济治理代表性不足、包容性不够、有效性不强等缺陷凸显。在这一重要转折点,我们要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洞察世界历史规律,把握时代发展潮流,抓住有利变革时机,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三、树立正确大局观,始终保持战略定力
百年变局之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发生深刻变化,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对国际事务的参与程度不断加深。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两个大局的发展规律和相互联系,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在实际工作中把两个大局统一起来、结合起来、兼顾起来,实现良好的国内国际效应。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就要综合运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既保持战略定力,又善于积极应变;既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又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为国内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既倡导全球共同治理防止并解决碎片化治理,又促进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的良性互动,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
四、树立正确角色观,继续担起大国责任
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已是国内生产总值超百万亿元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是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关键力量。从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北京非正式会议到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多边舞台上掀起一阵又一阵“中国风”,越来越多的中国倡议成为国际共识、汇聚成国际行动。要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发展中国家定位,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主动承担国际责任,始终把中国人民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结合起来,加强同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协调,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 

积极引领全球经济治理变革进程

工商界是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行动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贸促会”)建会70周年大会暨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上发表重要视频致辞,鲜明提出完善全球治理的现实路径、重振贸易投资的治本之策,要求中国贸促会在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再接再厉、争取更大成绩。中国贸促会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发挥联通政企、融通内外、畅通供需功能,提升工作创新力,织密服务企业网,拓展贸促覆盖面,扩大国际朋友圈,画好最大同心圆,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和殷殷期望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和工作实效,在推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中走在前列、多作贡献。
一、大力促进国际经贸往来合作,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更有作为

中国贸促会1952年成立以来,从恢复发展外贸到建设贸易大国,从引进外国资本技术到推动重大外资项目落地,从帮助企业“走出去”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从服务地方开放型经济到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开放共进,站在中国开放的最前沿。作为中国涉外经贸展览开创者、国家队、主力军,中国贸促会累计办展参展上万场。参与筹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其中作为论坛系列活动的“一带一路”企业家大会促成中外企业签署125项协议,成为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亮点。一部贸促史,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的生动缩影和中国大踏步走向世界的实践写照。面向未来,我们将始终坚持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搭建更多交流合作平台,提供更优商事法律服务,着力推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好服务外资企业工作专班,聚焦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创办品牌展会,深化“一带一路”经贸合作,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推动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二、主动加强多边机制平台工作,在服务对外工作大局中更加出彩
中国贸促会始终坚持以经促政、以民促官,为拉紧中外企业利益纽带、推动国际经贸往来、促进国家关系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组织中国工商界参与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下工商界活动,充分表达关切诉求,广泛汇聚合作共识,实现了中国工商界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从“买票看戏”到“登台唱戏”的历史性转变。面向未来,我们将精心组织经济外交、民间外交、公共外交重大活动,在中国—东盟、中非、中阿、中拉论坛等机制下举办展览和论坛,积极参与中国与有关国家政府间合作机制工作,加强对未建交和新建交国家贸易投资促进工作,更好宣传政策主张、促进增信释疑、深化利益交融。进一步提升在多边平台工商界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提出更多既符合中国利益又能获得国际认同的中国方案。发挥“可持续市场倡议”中国理事会作用,打造落实全球发展倡议重要平台,凝聚起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更大合力。携手境外对口机构打造联系更紧、工作更实的工商合作机制,加强与各国重要经贸团体、知名企业、智库和地方政府的沟通交流,凝聚最大公约数。
三、深度参与有关国际组织工作,在提升国际经贸规则制定话语权中实现更大突破
能够代表中国工商界参与国际组织工作,一直是中国贸促会的职责所在和使命担当。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贸促会就与知识产权、展览等领域国际组织建立联系,改革开放后国际组织伙伴网越扩越大,推动中国工商界实现从国际规则制定的跟随者到参与者、贡献者的转变。面向未来,我们将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跟进世贸组织改革并提出建议,深度参与世贸组织贸易政策审议工作,推动各成员国切实履行义务。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发挥好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观察员、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全面观察员、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咨商地位作用,与更多机构建立联系并加强合作。履行在国际展览局相关职责,主动研提中方建议。全面对接国际商会工作,用好国际商会各专业委员会机制,提升中国工商界在国际商会活跃度。培养推送政治立场坚定、熟悉中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或工作,增强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性。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标准制定,跟踪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应对气候变化等热点议题,加强分析研判并提出务实建议,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
四、积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中发出更强声音

过去70年,中国贸促会在国际上广交深交朋友,利用世博会、国际会议论坛等平台,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从1982年首次代表中国登上世博舞台以来,中国贸促会组织中国馆在海外参展16次,上海世博会更是实现中华民族百年世博梦想,向世人呈现了一个日益开放的中国。面向未来,我们将把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特点转化为国际传播优势,办好例行新闻发布会,打造“两微一端”融媒体矩阵,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增强国际传播吸引力、亲和力和实效性。用好展览论坛、团组互访等渠道,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全面阐述中国发展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让全世界更好理解中国、认同中国。推进高水平应用型智库建设,深化与外国商协会和智库交流合作,提升欧盟营商环境报告、美国营商环境报告、重点国家(地区)营商环境指南、“一带一路”国别法律研究等品牌调研知名度,在国际上系统宣传中国重大开放举措和企业务实合作诉求,为国内发展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中不断交出优异答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任鸿斌 | 中国贸促会党组书记、会长

文章原载于《当代世界》202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