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国就意味着投资未来

2020-07-24 16:19:47

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高峰尚未过去,多个国家迫于经济压力已经迫不及待地复工复产了。在这个过程中,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受到各国高度重视,他们相继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政策,希望一些关键领域的制造业企业回流。与此同时,美国等国家的一些政客,出于政治因素考虑,浑水摸鱼,继续鼓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去中国化”,企图达成中美“脱钩”的战略目的。

事实却与政客们的愿望相反,一些跨国企业正在积极与中国“挂钩”,而且这个趋势可能会继续保持下去。《外交官》杂志近日发表的题为《后疫情时代:重启中国业务》称,斯坦福大学调查了135位中国公司以及在华跨国公司高管后显示,16%的受访高管表示将实施大规模的供应链本地化,尽可能向中国供应商转移,另有8%的受访者计划采用区域化供应链战略,还有22%的受访者表示,将对供应链进行端到端审查,以评估其弹性空间。调查结果表明,许多在中国的企业已经计划通过本地化供应来应对可能出现的“脱钩”,这些企业高管也明确表示,“脱钩”不是最优解。

放眼望去,在全球范围内,当其他国家正在为把握好复工复产与疫情防控之间的尺度手忙脚乱的同时,中国的社会生产生活已经逐渐步入正轨。虽然吉林、北京等地偶有反弹,但通过快速、精准、有力的防控措施,疫情很快得到遏制,经济发展的节奏并未被打乱。而且,中国针对经济恢复的难点、痛点精准施策,提出了以内需为着力点、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的对策,提振了企业在华发展的信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此前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称,预计2020年,主要经济体中唯一能够实现正增长的只有中国。

在供应端来说,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完整,工业门类齐全,对跨国企业而言,可以迅速弥补中断的产业链供应链。在本轮的产业大转移中,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因为人力资源成本较低等因素,吸引了一部分制造业企业前往投资。此次疫情大流行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阻,东南亚国家本地产业链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进一步凸显,在遭到疫情冲击后,供应链长期中断,导致当地无法完成订单交付。近期有一些迹象显示,一些东南亚工厂的订单开始转移回中国进行生产。

可以预见的是,疫情过去之后,或许会有更多订单,尤其是高端制造的订单将继续转移到中国生产。因为,全球消费者追求个性化需求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个订单几万件、一个订单吃一年”的时代将逐渐过去,大量库存将成为传统制造业企业的噩梦。在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区,加工企业自身资金有限,加之当地劳动力素质较低,难以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线柔性化改造,只能进行传统的大批量制造,这无疑将加大企业的投资风险。

此时,我国新基建的作用就格外明显。我国数字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善,许多企业选择智能化升级,进一步夯实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例如,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柔性生产线开始大显身手,其“小单快返”“一件起订”,在解决库存积压问题的同时,更好满足了全球客户个性化弹性需求。

在需求端来说,中国消费市场正在逐步复苏,这可以基本保证复工复产不会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加之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直播带货等新销售模式的应用,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接消费者的需求,从而生产出消费者更加青睐的产品。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仅网络消费方面,我国前5个月全国网上零售额达到4万亿元,同比增长4.5%。

最重要的是,疫情并没有阻挡我国坚定对外开放的步伐,我国依然出台了缩减负面清单、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等深度对外开放措施,让更多企业看到在华做大蛋糕的可能性。此外,我国与周边国家建立“快捷通道”,在已有小循环基础上建立大循环,打造中国市场的辐射圈。

笔者将以上种种情况总结为几个关键词:灵活、安全、可靠,从资本的属性出发,投资中国就意味着投资未来。

由此可见,某些美国政客的想法未免有些“天真”了。在全球疫情何时结束还是个未知数的前提下,任何一家跨国公司会放弃今年或今后一段时间唯一的业务可持续增长的机会吗?一边是被政客的耳旁风蛊惑,一边是公司持续亏损,孰轻孰重,跨国公司高管们自然会细细掂量。